我在2016月12月底,对我在知乎上的HKICPA考试经验贴进行了第7次更新。
从最初的V1,到后来的V7,我的HKICPA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在2017年1月成为HKICPA正式非执业会员,完整通过4门QP,考过两次FE。期间,我虽然离开了财务和审计行业,但是,最终还是将我开了头的事情做了了结。有始有终,方得善终啊!
非常不幸,或许是由于我对知乎的回答修改太过于认真,最终,那篇回答由于政治敏感性问题被删除(是的,我的回答是关于学习、关于HKICPA考试)。有读者提示,那是由于我在里面对比了大陆和香港两地的税制。。看来知道得太多不好。知道了之后愤而鸣不平就更倒霉了
有朋友私信让我在公众号里发出来,我找到了Evernote中的V1-V6版本。V7版本新增内容是直接在zhihu上写的,所以,永远丢失了。
这是我当时在zhihu上编辑完V7版本,发朋友圈炫耀的内容(然后大家点链接时回答已经被删掉啦)
我的HKICPA备考资料包:
考场上,其他同学拉着大箱子,但是我坚信资料太多不是好事,关键是知识的内化。开卷考试,尤其如此。
其实,光HKICPA的教材就这么厚。所以,我从来不带上考场,这是字典级别的存在,偶尔查阅而已
2016年6月FE感受
考试前,我在公众号上公布了我的备考计划,作为一次公开的快速学习实验。实际执行情况是这样的:
-计划备考120番茄,实际备考88番茄;
-中间有一周中断。因为一位很好的朋友,北大学霸&刷完全部小能熊课程的小能熊死忠学员,她对我说,你要记住你是创业者,你并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我中间的纠葛下次详述;
-我的Evernote里面有2013年写的一篇笔记,里面是HKICPA从报考到取得HKICPA会员资格的详细计划。嗯,中间我挂过一次综合课程,基本符合了3年前的计划;
-今年的备考,我用了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很重要的是我在备考时在电脑上画思维导图。具体考试总结下次专文详述;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好消息,虽然和大家分享得晚了一个月。但是,仍然是好消息,是不?
来吧,和小能熊一起,做永不妥协的终生学习者!
2015–12–01 FE感受
又是习惯性地考前失眠,从3点半睡到7点,然后就去考试。缺觉+黑咖啡+7小时的马拉松考题=神奇的体验
这一次,缺觉+黑咖啡+7小时的马拉松考题+爆表的雾霾=在寂静岭里拐角遇到哥斯拉的坏境中考一份超出自己掌握程度的考试这么一个离奇的体验
考完后立刻去找朋友一起喝了一瓶二锅头,就上宁夏炖羔羊肉,更为这一天画上悲壮色彩。
这一版内容是12月2号更新,不然就忘掉了:
对试题的主观感受:
B和C:如果对B和C的概念有真正理解、而且这些概念建立了充分的联系,对科目内容有整体把握,在FE阶段,B和C算是最简单的;
A:作为核心科目,A的内容其实很熟悉。但是business combination作为复杂会计问题,在实务中遇到的几率更少,所以会不那么熟悉。如果复习时觉得简单,或者浮皮潦草扫几眼,觉得QP都考过了,懒得像QP复习时那样深入,考试时很可能后悔。我就是这样;
D:作为HKICPA和CICPA的主要差异科目,香港的税制和大陆税制那是完全不同的宇宙(学完后对心理也是负担,因为攀比之下,大陆的不公平且落后的税制简直是昭然若揭!);由于香港只有4个税种,很容易掉以轻心!还是那句话,复习到不到位,到考场上就很明显了。你会发现考题看起来简单,但是没法下笔,题目设置很tricky。这一点FE比QP明显得多。可以考虑利用费曼技巧来考核复习效果;
一点零散的答题感受,按要点总结如下:
FE比QP综合程度高,考得更难,千万不能掉以轻心。FE对概念(concept)的理解、将理论与案例联系的能力考核、以及要求学习者在不同概念、概念与实践建立的联系(connnections)都要比QP更多,但FE又没有Workshop来帮助复习,所以,我的FE复习有点掉以轻心了,翻资料复习的时候看什么都觉得会,但实际上没有深入琢磨,而且即使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也没有充分回顾,造成生疏;简单点说,不是真正懂,真的就无法通过这个考试。
接上条,充分利用公会指定的Special Topic,由于范围已经缩小一半,尤其需要深入复习;
答题战术很重要:到底是(1)每个题都写一点?,还是(2)把有把握的分数都稳稳拿到,没把握的答题排到后面甚至直接战略放弃?我个人是觉得(1)更好,准确率比覆盖率更重要;
关于答题的答案长度:我个人认为题量这么大,考点密集,不可能像past paper里面那样洋洋洒洒一大篇地答题。所以,要做到:
(1)读题时一定要抓住考点:到底是考audit approach还是audit procedures,到底是让你discuss accounting treatment(这就涉及initial recognition,classification,subsequent measurement,derecognition,impairment)还是让你写具体分录,还是让你calculate(这时就绝对不需要文字分析);
(2)关注考题的分数:小于4分的题,直接写结果,大于7分的题,一定要写定义、分类、处理原则等。
(3)我认为考试不是比谁写得多,关键是得写下关键得分点。得分点把握了,甚至可以不用写完整句子,很多时候,利用bullet points、表格形式不但省时间而且结构清晰;
时间管理很重要:充分利用动笔前30分钟的Reading time。一定要记住,在这个期间,你是可以动笔在试题上划线、写字、计算的(可以在试题上动笔,不能在答题本和参考资料上动笔。参考资料上可以贴便利贴)!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间。
这一次我上午没考好,一个原因是上午监考老师一直强调reading time不能动笔,我自己也以前由于没注意考场规则,试卷发下来我就看了一眼,结果要写书面材料去解释,弄得很麻烦。上午我的reading time就没敢动笔,过了20分钟结果发现好几个人在试卷上又写又画,我就赶紧问监考人员,结果他们自己也不太明白,问了一遍,确认可以在试题上动笔,不能在答题本和参考资料上动笔。不动笔傻看材料的效果非常差。这对我上午的答题有一点影响(本质上还是对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下午的reading time就利用得很充分,不光把案例读完、考题读完、明确知道答案的题目把参考资料用便利贴标示出来,甚至连module B的25分题目把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做完了。所以,废话这么多,就是说reading time一定要利用好,这部分时间的利用能带来不小的差异。
1127之前的V1+V2内容:写在前面的话
本人目前通过了HKICPA的4门QP,即将参加2015年12月的FE。备考QP的时间都比较紧张,但是都比较幸运地通过了(答主之前已经通过CICPA考试对此亦有贡献)。之前答应考友写一个经验分享帖子,一直拖到现在。
我坚信HKICPA考试是高质量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而且通过后可以豁免4门CICPA科目,所以经常向身边需要的朋友推荐(把好几个朋友带下水我是很抱歉啊,但是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分享自己认为好的、有用的东西,就像苹果产品、kindle、evernote、番茄工作法一样)。工作后大家都事务繁忙,经常空有进步的心,但是时间精力都有限,所以通过一门考试来以考促学,提升专业能力,也是值得推荐的。
利益声明:除了本人目前是HKICPA student,希望取得HKICPA member资格外,没有其他任何相关利益。
如何备考HKICPA?
由于HKICPA考试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广、内容多;
2.考卷题量大且均为主观题;
3.是开卷。
所以我们的备考目标可以是:
一套内容全面但精简、结构清晰且拥有便于快速定位的index系统、内容及形式适合考场答题时快速引用(其实就是抄写嘛)的备考文件夹;简单说,就是一套最好抄的资料;
对这套内容非常熟悉,开卷考试表面上比的就是谁翻书快、谁笔头快,实际上比的是谁的备考资料准备得充分、谁对内容更熟悉、谁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这部分太重要,所以上下文各后退两行!)
所以,我们的总体策略就是:
一套最适合的备考文件夹(考试时只带这一份资料!);
然后不断翻阅、研究这些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熟悉。
这个Editing的概念来自YC创业课中的《第14课:如何运营公司》(第十四课:如何运营公司)
知笔墨上面李笑来写的《成长-YC创业课学习笔记》中关于这一节课程的内容(20150411-像编辑一样运营)
其实学习和现在的互联网创业是很大共通之处,因为:
Learning is all about acquiring new framework for thinking,or think pattern.In this sense,great entrepreneurs are merely human beings with different set of framework for thinking.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任务简化到可重复的三两个环节”。具体到复习备考HKICPA,由于其开卷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Edit自己的考试文件夹,然后去不断翻阅、研究这些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熟悉。
关于『备考文件夹』的说明
1.其实就是自己制作的备考资料,每门科目都可以限制在2cm厚以内;
2.虽然是开卷考试,还是尽量少带资料,只带真正有用、自己非常熟悉的资料;贪多嚼不烂。考场上经常有人拉着拉杆箱去考试!又不是比赛谁的资料多,这样是没必要的;开卷考试不要带太多材料,只要一本常用的text book,关键在于完善Index,加快找相关资料的速度,build up your own search engine;建议带上自己的复习笔记;
3.官方的learning pack真的不适合在考场上抄,内容太散,太大太厚;
4.具体建议的备考文件夹内容在下面的kaplan介绍部分;
备考文件夹的制作
一、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
—learning pack
—falshcards
—past papers:
—Kaplan:
—其他备考资料:例如人手一本的Partrick出的《HK taxation&tax planning》;
二、备考文件夹的Editing:
材料考虑双面双页打印,然后用最方便的文件夹装订好(推荐muji这种),在开卷考试时没有什么比翻资料慢吞吞很不方便更让人不爽的了;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把所有这些材料都打出来,然后在edit过程中不断剔除,取有用的部分加入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一遍遍翻阅这些资料,删除无用的内容,标记重点内容,添加自己的注释;
用各种颜色的marker笔、中性笔、铅笔做标记,添加自己的理解;
用各种彩色的小贴纸来做目录;
同时自己亲自做知识结构图,一定要自己整理一遍;
目标是做一本最适合自己、自己最熟悉的考场文件夹;
关注考试重点和难点
-workshop一定要认真听!尤其是老师最后做课程总结的时候!
-根据历年考题分布来确定重点。HKICPA的重点很固定,不会像CICPA那样贱贱的反押题。其实这个工作kaplan资料里的strategy部分已经做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刷资料、刷题
刷资料和edit考场文件夹是同时进行的过程,边edit边刷资料,边刷资料边edit文件夹;这个过程的目标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熟悉考试内容,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刷题也是如此,不求多,但求真正掌握。宁刷一题五遍,不刷五题一遍;
再次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熟悉内容;知识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关于考试时答题的建议
不要大段摘抄准则、Learning Pack中的话,要加入自己的解释。因为准则、条文虽然属于得分点,但是分值很少,考虑只写HKFRS9+关键词+要点,简单说明。准则引用部分最多占20%的得分点;
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考虑是否写JE。题目要求讨论时,则引用准则,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解释;题目要求计算时,写分录,写计算过程与结果;
答题时,把步骤、过程、working sheet写上去,解释清楚答题逻辑。大部分分值分配在分析与解释,结论分很少;
注意题目要求的Format:memo,letter,report,notes to financial statements;
合并报表题目中,每一个科目的最后金额都算分,不管对错,一定要计算出最后的合并报表金额。尤其对于不涉及调整抵消的科目,就是送分;
JE中不要漏写时间;
考试答题中对缩写的使用,一定要先先全称,用括号定义后才可以使用。Intangible Asset(IA);
以Bullet Points的形式回答问答题,把握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关于备考神器Kaplan的介绍
Kaplan资料各QP不太一样,一般包括:
Strategy部分:简单看看历年考点分布;
Education部分:考试要点总结,考场上主要参考材料;要多看,多做标记,这样才能熟悉;
Class Notes:比Education更精简一些;
Revision部分:真题总结,带标准答案;复习重点,主要是学习标准答案的内容和答题方法,避免写很多字还不得分的情况;
Exam Kit部分:历年真题汇总,没啥用,不如直接看Revision。
Extra notes:一般是总结性内容、专题内容,重点关注;
MODULE A需要的资料:
只打印MA Education就可以。里面的知识点总结得比书上细一点。
consolidation是成败关键。50分的合并报表大题,把典型例题研究透,还可以考前自己研究透了后把相关材料打印好带上考场。
revision部分是真题解析,里面可以看到得分点分布,非常重要。
MODULE B需要的资料:
各module都应具备的参考资料:
—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笔记
—来自learning pack的glossary:答题时快速把相关定义抄上去;
—官方的flashcards:一可以用来回答定义和原理(用关键词就可以),二可以快速定位相关知识点,然后回忆相关内容;
前面说过,HKICPA作为开卷主观题考试,考核重心是对知识点的原理层面理解和对资料的熟悉。所以,falshcards很适合用来熟悉知识体系,而且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地铁上可以随手翻翻。书嘛,常翻常新。
Module B的特点是知识点多牛如牛毛,理论繁杂,所以,建立整体知识体系尤其重要。所以,一定要亲手整理知识结构笔记;
在掌握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刷题为导向;
所以,Module B的特殊资料包括:
—Learning pack附件中的methemetical tables(包括现值表、年金表、formulae sheet公式表)、Glossary
—Kaplan的Education内容太多,洋洋洒洒400页,不建议加入考试文件夹
—Kaplan中的Exam Focused Class Notes可以作为考试文件夹的主体内容,相对于education,这个class notes内容精炼不少,加上真题解析也就270页。
—Kaplan FE资料中的module B内容可以作为考试文件夹的补充内容。FE只考QPB的部分重要考点,每年根据官方下发的Special Topic确定考试范围,所以这部分资料中的内容是重点,资料总结得更加精炼、更着眼全貌;
MODULE C需要的资料:
1、只打印extra notes,里面包括要点总结和真题答案解析;
2、真题答案把得分点都标出来了,写上准则编号都有1分,写上关键词就能拿到那个得分点的分(标准答案的文字描述太多了,考试时根本没时间写这么多,应该是只要把握答案关键要点就可以了)
3、之前考过的人说,真题的重复率特别高,而且,这些题,尤其是audit risk response部分,答案的结构非常固定,非常模式化,直接照搬以前真题答案的结构就可以了;历年真题在kaplan extra notes里面有详细的剖析(只看标注了得分点的部分);
MODULE D需要的资料:
各module都应具备的参考资料:
—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一定要自己动手整理,一共就四大税种,IRO就那么几十条;
—来自learning pack的glossary:答题时快速把相关定义抄上去;
—官方的flashcards;一可以用来回答定义和原理(用关键词就可以),二可以快速定位相关知识点,然后回忆相关内容;
Module D考试文件夹中的的特殊资料可以包括:
kaplan里面的tax summary和一些extra notes:这些属于总结性内容,因为module D的重点是四大税种,一定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所以用来巩固考生知识体系的总结性内容就很重要;
patrick的课本:属于具体内容,因为patrick课本的结构清晰,可以快速定位。
Kaplan中的extra notes:对于D,由于答题一定要引用相关法律条款,所以IRO各条款对应各税种的什么内容一定要能快速找到。extra notes里面包括list of IRO main sections就极其重要;
learning pack里面的tax table有点用,加到文件夹里;
Patrick出的教材《hong kong taxation and tax planning》,淘宝有售,Learning Pack里面的内容比较繁杂琐碎,不适合考试翻阅。
希望以上大神的HKICPA考试经验能够帮助到大家,祝大家考试顺利!
来源:综合自互联网,由香港注册会计师网【www.hkicpa.cn】整理发布,原创文章,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